【译文】先生说“‘先于天而行动天不会与这种行动相违背’因为天
【译文】先生说:“‘先于天而行动,天不会与这种行动相违背’,因为天就是人的良知。‘后于天而行动,却也能遵循天之道’,因为人的良知就是天。”
【28】“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,是非只是个好恶,只好恶就尽了是非,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。”又曰:“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,巧处则存乎其人。”
【译文】“良知就是一个辨明是非的心,而是非就是本于爱好与憎恶,只要真诚地去爱好和憎恶,也就充分地彰显了是非,只要是发自本心的是非,也就完全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变化。”又说:“‘是非’两个字是一个根本原则,具体实现程度就看个人的修为。”
【29】“圣人之知,如青天之日,贤人如浮云天日,愚人如阴霾天日。虽有昏明不同,其能辨黑白则一。虽昏黑夜里,亦影影见得黑白,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。困学功夫,亦只从这点明处精察去耳。”
【译文】“圣人的良知就像蓝天下的太阳,贤人的良知就像飘着浮云的天空中的太阳,愚人的良知就像阴靈天气中的太阳。虽然有光明与昏暗的不同,但他们能分辨黑白都相同。即使是昏暗的黑夜里,也能隐隐约约地看到黑白,这就是太阳的余光还没有完全消失。在困境中学习的工夫,也就是从这点光明的地方去精思明察而已。”
【30】问:“知譬日,欲譬云,云虽能蔽日,亦是天之一气合有的,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?”先生曰:“喜怒哀惧爱恶欲,谓之七情。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,但要认得良知明白。比如日光,亦不可指着方所,一隙通明,皆是日光所在,虽云雾四塞,太虚中色象可辨,亦是日光不灭处,不可以云能蔽日,教天不要生云。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,皆是良知之用,不可分别善恶,但不可有所着。七情有着,俱谓之欲,俱为良知之蔽。然才有着时,良知亦自会觉,觉即蔽去,复其体矣!此处能勘得破,方是简易透彻功夫。”
【译文】问:“良知譬如太阳,人欲譬如浮云,浮云虽然能遮蔽太阳,也是自然气候中本来就有的,人的欲望莫非也是人心所具有的吗?”先生说:“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称为‘七情’。这七情都是人心所具有的,但要认清楚良知。比如太阳光,就不能只照向一个方向,只要有一线光明,就都是阳光所在。即便有云雾闭塞四周,还是可以看清天地间的颜色形象,这也因为太阳光没有消失,不能因为浮云能遮蔽太阳,就要求天不产生浮云。七情顺其自然地发散流行,都是良知的作用,不能区分为善、恶,但也不能执着。一旦执着七情,就都成了‘人欲’,都成为良知的障碍。刚一执着,良知也自然会发觉,觉察后就会清除这层蔽障,恢复良知本体。如果能看得透这一层,才是简单彻底的工夫。”
【31】问:“圣人生知安行是自然的,如何有甚功夫?”先生曰:“知行二字即是功夫,但有浅深难易之殊耳。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。如欲孝亲,生知安行的,只是依此良知落实尽孝而已;学知利行者,只是时时省觉,务要依此良知尽孝而已;至于困知勉行者,蔽锢已深,虽要依此良知去孝,又为私欲所阻,是以不能,必须加人一己百、人十己千之功,方能依此良知以尽其孝。圣人虽是生知安行,然其心不敢自是,肯做困知勉行的功夫。困知勉行的,却要思量做生知安行的事,怎生成得!”
【译文】问:“圣人的生知安行是自然如此,怎么会有工夫呢?”先生说:“‘知行’这两个字就是工夫,不过有深浅难易的差别罢了。良知原本是精粹光明的。比如想要孝敬父母,那些生知安行的人,只是依照着自己的良知实实在在地去尽孝而已;学知利行的人,只是时时反省,一定要依照着良知去尽孝而已;至于那些困知勉行的人,遮蔽已经很深,即使想要依照着自己的良知去孝,但又被私欲阻隔,因而不能尽孝,必须比别人多下百倍的工夫,才能依照自己的良知去尽孝。圣人虽然生知安行,但他的内心不敢自以为是,愿意去做困知勉行的工夫。那困知勉行的人,却想着去做生知安行的事,怎么能成功呢?”
【32】问:“乐是心之本体,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,此乐还在否?”先生曰:“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,不哭便不乐矣。虽哭,此心安处即是乐也,本体未尝有动。”
【译文】问:“快乐是心的本体,不知道遭遇大变故而痛哭时,这种快乐还存在吗?”先生说:“必须痛哭一番之后才有快乐,如果不哭就没有快乐了。即使在哭,自己的内心所处的安稳状态就是一种快乐,本体的快乐并没有改变。”
【33】问:“良知一而已。文王作《彖》,周公系《爻》,孔子赞《易》,何以各自看理不同?”先生曰:“圣人何能拘得死格?大要出于良知同,便各为说何害?且如一园竹,只要同此枝节,便是大同。若拘定枝枝节节,都要高下大小一样,便非造化妙手矣。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,良知同,更不妨有异处。汝辈若不肯用功,连算也不曾抽得,何处去论枝节?”
【译文】问:“良知只有一个。文王作彖辞,周公作爻辞,孔子作《十翼》,为什么各自所看到的天理不相同呢?”先生说:“圣人怎么能死板地拘泥一个模式呢?本旨都同出于良知,就是各自立说又有什么影响呢?就像一园竹子,只要共同都有枝节,就是大同。如果拘泥于每一枝每一节,都要高低大小一样,那就不是大自然的神妙造化所致了。你们只管去培养良知,良知相同,各自有差异也不碍事。你们如果不肯用功,连竹笋都没有长出来,到哪里去讨论枝节呢?”
【34】乡人有父子讼狱,请诉于先生,侍者欲阻之。先生听之,言不终辞,其父子相抱恸哭而去。柴鸣治人问曰:“先生何言,致伊感悔之速?”先生曰:“我言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,瞽瞍是世间大慈的父。”鸣治愕然,请问。先生曰:“舜常自以为大不孝,所以能孝。瞽瞍常自以为大慈,所以不能慈。瞽瞍记得舜是我提孩长的,今何不曾豫悦我,不知自心已为后妻所移了,尚谓自家能慈,所以愈不能慈。舜只思父提孩我时如何爱我,今日不爱,只是我不能尽孝,日思所以不能尽孝处,所以愈能孝。及至瞽瞍底豫时,又不过复得此心原慈的本体。所以后世称舜是个古今大孝的子,瞽瞍亦做成个慈父。”
【译文】乡下有两父子打官司,请先生去判案,先生的侍者想阻拦他们。先生听了他们的诉说,劝解的话还没有说完,父子相拥痛哭离去。柴鸣治进来问道:“先生说了什么话,使他们这么快就感动悔悟了?”先生说:“我说舜是天下最不孝的儿子,而瞽瞍是天下最慈爱的父亲。”柴鸣治惊愕不已,请教先生为何这么说。先生说:“舜常常自以为最不孝顺,所以他能尽力去孝顺。瞽瞍常常自认为是最慈爱的,所以他不能真正地慈爱。瞽瞍只记得舜是自己从小抚养大的,现在为什么不能使自己愉快呢?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经被后妻改变了,仍然以为自己能慈爱,所以越不能慈爱。舜只想着父亲从小抚养自己时,是如何如何爱自己,如今却不爱了,只因为自己不能尽孝,每天反思没能尽孝的地方,所以就越能孝顺。等到瞽瞍高兴的时候,也不过是恢复了自己心中原有慈爱的本体。所以后世称舜是古今的大孝子,而瞽瞍也成为慈祥的父亲。”
- 林业管理岗位是做什么的?[图]
- 民航招飞怎么报名[图]
- 冷门艺术专业女生的求职路——我还是想走我喜欢的路[图]
- 师范学校非师范专业可以当老师吗[图]
- 试衣师是做什么的[图]
- 拍卖师岗位职责有哪些[图]
- 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岗位职责有哪些[图]
- 监理工程师考试时间是什么时候?[图]
- 金鱼草制保健饮食治疗介绍[图]
- 怀孕最初三个月的兴奋与烦恼[图]